本页主题: 叶檀:通胀不高 金融泡沫照破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ontainer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155
威望: 273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4(小时)
注册时间:2011-11-27
最后登录:2021-07-27

 叶檀:通胀不高 金融泡沫照破

  由于中国广义货币(M2)位居世界第一,似成世界上通胀第一风险国。这是个旧话题,中国存在通胀风险,但未必不可控。  

  中国为全球货币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看M2增速,看银行贷款,央行货币政策是稳健的,我们应该为央行唱赞歌。  

  根据央行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央行资产规模在下降,说明中国在控制基础货币发放。截至2012年11月末,央行资产规模达到28.99万亿元,比10个月前的1月末,资产规模减少5100亿元。这主要归功于外汇资产下降,以及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下降。资产负债表10年时间膨胀8倍,而现在首现收缩,说明央行下决心“减肥”,中国的货币战略已经发生逆转。谁都知道,气球过度膨胀的后果,央行也知道。

  M2增长较为平缓。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M2余额97.42万亿元,增速为13.8%;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这是较低的增速。相比而言,2009年12月末,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M1余额为22.00万亿元,同比增长32.35%。2009年的货币增长可以与1996年的调整增长媲美。  

  可见,M2之所以在高处摇摇欲坠,主要是以往基数过大,央行前两年滥发货币,而这两年没有。  

  广为流传的理论是,中国的M2与GDP之比隶属全球十强,因此,通胀可能失控。可能而已,不是现实。有反例存在,从1998到2002年,M2/GDP比率居高不下,中国非但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还出现了通货紧缩。而日本央行大发货币,依然没有扭转经济紧缩趋势。麦金农于1972年提出M2/GDP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有用,而在货币大规模发放、金融衍生品满天飞的时代,需要进行矫正,对于不同的国家,M3、M4甚至M5、M6才是最有效的观察数据。  

  M2平稳的数据很可能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货币潮懵懵懂懂。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社会融资总量也许是个更好的衡量指标。  

  2010年12月,央行引入“社会融资总量”概念,这可以让我们看出社会融资热情高涨,虽然人民币去年贷款仅增加8.20万亿元,但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比重为52.1%,同比降低了6.1个百分点;而信托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信托贷款占比8.2%,同比高6.6个百分点。将近十年前,2002年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超过91%,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几乎是同义语,而2010年,贷款占比跌破60%,2011年占比58%,2012年占比52%。社会融资总量远远超过了贷款的增速,仍处于20%左右的高位,这就是投资经济、房地产经济仍然能够风生水起的根本原因。  

  央行头脑开始清醒,他们严格控制M2增速,贷款在下降,尤其中长期贷款在下降,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M2同样不高,到现在还是不高。美联储的货币报告显示,2006年年底,M2余额为7.0578万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为7.4575万亿美元,到2012年年底不过区区的10.4761万亿美元美国M2增速如此平稳,照样发生了金融泡沫与次贷危机,根本原因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金融衍生品都没有统计在内,而这些才是撬动美国资金的杠杆。看看美国的M3数据,就可以了解隐性货币有多疯狂。多亏美联储资产规模不大,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廉价出口品,美国直到泡沫崩溃都没有出现通胀。  

  很快,在国内市场,我们会看到债市、股市规模的扩张,看到国债期货、债券衍生品等投资工具纷纷出炉。笔者并不反对金融创新,只想澄清一个事实,过多的金融创新会造成怪异的金融现象,通胀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债务风险与金融泡沫照样会破裂。鉴于M2数量过大、原材料输入性通胀加剧、金融创新转嫁能力比美国低得多,中国的通胀风险比美国大得多。  

  不要只盯着M2了,也不要把目前的货币市场与1949年的通胀进行对比,很大程度上没什么可比性。通胀会悄悄偷走每个人手里的钱,而金融泡沫,则会让财富更不均衡,直到泡沫破灭、玉石俱焚的一天。
顶端 Posted: 2013-02-21 13:47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11-01 08:02,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