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VC中国进化史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jiang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146
威望: 148 点
金钱: 150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10
最后登录:2023-07-24

 VC中国进化史

  在培育了一批成功的上市公司和阳光企业家的同时,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中,VC自身也通过10多年的摸索和进化,得到了历练。

  李娜/文

  过去10多年,对于中国经济,风险投资的跌宕起伏在绝对数量上带来的影响非常有限。但VC就如同在窗户纸上捅了一个小孔,窗外新鲜空气的涌入,彻底打破了屋内原本沉闷的气氛。在培育了一批成功的上市公司和阳光企业家的同时,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中,VC自身也通过10多年的摸索和进化,得到了历练。

  1992年~1997年 VC是什么?

  1992年,刚刚加入美国IDG公司1年的熊晓鸽,带着一帮欧美风险投资商来中国考察,探讨中国的投资机会。同行的某英国老牌VC代表理查德的一句话让熊晓鸽印象深刻,“10年以后再来吧!”这是当时VC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原因很简单,找不到读过哈佛、斯坦福MBA并且有10年基金管理经验的人。

  正如VC对中国的极端陌生一样,当时的中国对VC为何物也一无所知。别忘了,中国的证券市场1993年才刚刚启动。即便如此,IDG还是于1993年在中国成立了“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这一步也奠定了其日后10多年在中国风险投资界的地位,尽管其最早一些案子的投资甚至只有10多万美元。那时,IDG最早的几个合伙人,夹着公文包,每天四处跑,甚至会被人认为是皮包公司。“最开始几年,经常被人拽去看房子,要我们投资房地产或股票市场。”熊晓鸽回忆说。

  而在1998年之前,最先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如IDG、华登国际、汉鼎亚太等,也主要是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投资,当时都会派个外国人过来管理公司,中西方很难沟通,管理难度很大,那段时间的合资公司多数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些基金则专门投资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式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并未开始。表示风险投资意思的“VC”一词还远不为人所知。

  1998年~2000年 VC是热钱

  1998年,在美国硅谷疯狂点燃的互联网热情迅速蔓延至中国,而随着中国互联网门户这一“高科技”概念的出现,终于让风险投资有了用武之地,搜狐、新浪、网易等纷纷获得国外风险投资支持。而1999年7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更加刺激了Dotcom和风险投资在中国的热潮。这或许也是中华网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了。

  而在香港,互联网的热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0年,Tom.com的上市曾引发香港历史上最疯狂的申购狂潮,30万市民排队交表,连招股书都被抢光了,不得不派警方维持秩序,甚至还有市民体力不支被送进医院。而当时Tom.com却连个清晰的商业模式都没有。

  当VC遇到Dotcom,便开始发生化学反应,制造泡沫。那时候华尔街流行的是一本叫《The new new thing》的书,每天都有新的idea去融资,就像站在树下摇钱一样,而动辄千万美元的投资,悉数砸向了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收入的互联网公司。那时,眼球就是一切,问别人销售额变成了很迂腐的事情。创业公司的估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现实的高度。

  就连咨询顾问公司如麦肯锡等,也开始丧失了理智,试图用传统的作价方式去论证当时的泡沫是有价值的,甚至根本不存在泡沫之说。更有些咨询公司的人开始跳槽到初创互联网公司做CEO、CFO等。

  为国内风险投资火上交油的事情,还有一件不得不提。那就是1998年成思危提出的著名的“一号提案”,中国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板的热潮便由此而来。随后各地出现了一窝蜂的本地风险投资,包装了一大批公司,目标直指深圳创业板。

  不幸的是,创业板没出来,但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了,纳斯达克崩盘了。此时,国内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却刚刚先后上市,随后便出现了股票跌至1美元的惨烈局面,但逃脱及时的风险投资和坚持熬过冬天的VC还都是赚了钱的。

  1998年到2000年,人人都知道VC,VC是热钱,可以迅速成就你的梦想。这其中,有些人实现了将企业迅速做大的梦想,有些人在热钱的冲击下,并未准备好成熟的心理,反倒是拿VC的投资当收入,买名车装豪宅的现象不少,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

  2001年~2003年 VC是魔鬼

  2001年和2002年,几乎没有VC支持的公司上市。别说上市,连融资都相当困难。在寒冬,VC选择了冬眠。但在创业者眼里,VC已经由四处撒钱的“天使”变成了魔鬼。如果不是VC的推波助澜,他们也许正踏踏实实做着自己的小生意,而不是经历一圈过山车式的眩晕后,被弃而不顾。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融资就变得异常艰难。VC纷纷蛰伏起来,再也不敢四处招摇。刚刚受惊的VC们,见了互联网就跑。“首先是个不赚钱的公司,又是个互联网公司,加起来这是个非常负面的信号。”痛定思痛的VC们,开始意识到“赚钱”对于评判一个公司是如何的重要。他们开始变得非常谨慎,不敢轻易投资,而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则在此时,由于融资跟不上猝死了。2000年下半年,携程正处于第二轮融资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这轮融资成功,携程的历史恐怕也要被改写。

  2001年到2003年,就连报道VC的记者们也都转行了,很多媒体也取消了之前如火如荼的VC专栏。这段时间,美国不少VC先后撤出了中国。仍然坚守在中国的VC,也纷纷要求其投资的公司调整商业模式或削减成本。2003年,华尔街流行着一本名叫《Dotcom:非理性繁荣》的书。

  2004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在市场低迷了2年多之后,2003年12月9日,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提前宣告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春天的到来。随后,华尔街重新对中国互联网充满信心,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主流的风险投资商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顶端 Posted: 2008-03-20 17:47 | [楼 主]
opqr004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1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6-10
最后登录:2008-06-27

 

  任何一个都希望将自己想法完整的还原成产品,它包括功能、流程、交互界面、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因此不少创业公司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产品包罗万象,恨不得将所有的功能都做得最好,将自己的网站做得最全。寄此希望自己的网站能获得成功。

  究竟会成功吗?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存在两面性,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将产品做得足够好所带来的利和弊。

  产品功能多有这样一些益处:

  1、提供公司的品牌行形象

  当产品功能足够多,强的时候,人们的惯性思维会告诉他手工作坊比不过专业的流水线,只有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足够多,足够强,因此用户会认为这个公司的规模、能力足够强,进而认可这个公司。

  2、提高使用用户的占有率

  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和方式,功能越多,就越能提高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单从在这一点上看,他们是成正比的。

  在来看看,产品功能多所带来的弊端:

  1、开发经费的提高

  要让功能多,则必须要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一个创业公司如果有开始就将自己的全部老低都投入进去的话,必将惨败,无数历史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资金流也是如此。

  2、开发时间的限制所引起的弊端

  一个产品功能足够完善,是需要几年的时间,也许是3年,也许是5年,试问这个时候市场还是像3年前或者5年前那样吗?当然不会,所有一开始就将产品做大做全,在3年后,5年后,必定是远离了市场发展的方向。假如要在1年内做好,那又必定会让功能易用性大量降低,与其如此,不如不做。

  权衡这些,创业公司还是否应该一开始就将产品做大做全呢?请您权衡一下利弊,您或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此贴被wthwj在2008-11-03 14:11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8-06-27 17:17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Time now is:05-17 11:54,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