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孵化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青岛城市转型——青岛“十大”科技创新工程辉煌成就解读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孵化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青岛城市转型——青岛“十大”科技创新工程辉煌成就解读

  5年,那段透着流光的日子,让我们听到了岁月如歌的声音。  

  倘若把创新型城市比喻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的话,那么,独领风骚的每一个科技创新工程就是最动听的音符。  

  在科技创新工程这部交响乐中,青岛市创造的“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就是动听的音符!5年一路走来,青岛市每迈出一步都能够踏在动听的音符上,使之散发出悦耳的新音。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需要树立全球视野,运用国际眼光,加快把青岛建设成为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城市。青岛市科技局局长王安民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城市,必然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城市。青岛的成功源自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发展壮大得益于科技资源的吸纳、整合和转化。在新起点上谋划新的经济发展布局,青岛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抓手,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能力结合起来,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创新科技管理模式,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成优质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大”科技创新工程是青岛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也是青岛城市转型的“推进器”。  

  一个个“科技创新工程”跃动动听的音符,谱写出更加灿烂、动人的乐章!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自主创新体系  

  盘活科技资源、释放科技优势,是青岛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青岛市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紧紧抓住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调整布局的机遇,全力扩展与中科院的合作交流渠道。2009年,青岛市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快对中科院大院大所引进建设步伐。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整建制落户青岛市,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育成中心相继在青岛市揭牌成立,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中心、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分别在高新区、崂山区正式奠基建设。目前,青岛市已初步形成了中科院海洋所、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产业技术育成中心“两所、两基地、两中心”的建设布局,与“十五”相比,中科院在青整建制研发机构由1家增至5家。今年,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签署了煤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共建备忘录,初步确定基地落户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由青岛研发中心、青岛材料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材料化工产业园三部分组成,近期启动“煤化所青岛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与中科院软件所共同签署了青岛研发基地建设合作备忘录。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突破。2007年,海尔、海信、中石化安工院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实现了青岛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今年,青岛市又有青啤、海化院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5家。2008年,省花生所“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3年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评审;2009年初,山东省海仪所“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软控“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青岛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到4家,比“十五”期间增加3家。今年,海尔模具“国家家电模具”、南车青岛四方“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康地恩药业“国家动物用保健品”3家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作为重点推荐项目进入综合评审阶段。  

  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青岛开发区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青岛软件园、青岛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先后获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5家。目前青岛市共有各类孵化器15家,总孵化面积4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900家,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近千项,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的重要载体。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今年9月份通过了国家验收评审,完成在青岛高新区的土地招拍挂手续,主园区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青岛即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过科技部等6部委的验收评审。

  大企业、大院大所引进建设成效显著。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一期石油加工研究区、清洁生产研究区、沥青及碳材料研究区和油气加工装备研究区,以及部分工业化实验装置建成并投入使用。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已于2009年5月份全面投入使用,主要依托朗盛在橡胶材料、工程塑料和橡胶助剂等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与青岛科技大学橡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应用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山东省仪表所“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青岛挂牌成立,这是青岛市也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青岛软控、国家海洋局一所分别被科技部授予“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观测海洋学和深海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今年,青岛市又有青岛科技大学、水科院黄海所、海信集团三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共有6家单位被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占全省总数一半,在国内同类城市名列前茅。此外,自2006年以来,青岛市依托海地所、北海分局、省眼科所等单位创建了5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市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28家;依托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创建了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市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57家。  

  同时,青岛市还着力加强了对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区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十五”期间,各类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科研条件、人才资源不断完善,对行业和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启动。为了拓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促进地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化,青岛市科技局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青岛工业技术研究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工研院已正式登记注册并挂牌运营,核定事业编制30人;完成了下属“青岛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公开招聘了四名工研院首批项目经理人;落实了工研院一期建设所需的租赁场地,开展了对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癌症基因谱项目、微槽群散热技术项目等进行前期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启动了在工研院框架下,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单位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等工作。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与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作用显著。一方面,青岛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通过整合全市科技资源,集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功能,青岛市于2009年建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利等12个服务窗口,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提供资源共享、科技事务、成果转化、专业技术等服务业务。截至2010年10月份,平台共服务人员1.26万人次,咨询电话3.8万个,网站点击量超过30万次。另一方面,区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市南区集成电路设计、市北区电子商务、四方区橡胶化工、李沧区精细化工和机械加工、城阳区新材料、即墨市纺织服装、胶南市纺织机械、胶州市食品加工设备、莱西市食品加工、平度市机械加工等一批区市特色产业创新平台已建成运行。目前,平台入驻企业上百家,已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新品研制、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科技信息所宏观科技战略研究与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建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青岛服务站、山东半岛城市群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平台,喜获国家级“服务贡献奖”;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青岛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青岛创新驿站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行,成为全国首家技术转移促进服务平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银行、担保机构等建立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启动实施了创新型企业融资直通车计划、“创新易贷”无抵押贷款项目等,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发展壮大。截止到“十一五”末,青岛市共建设了3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3家、16家和7家。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工程,提高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青岛的使命。加速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项目产业化是推进产业升级、占据产业高端的重要途径。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是青岛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青岛市依靠科技支撑“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青岛市始终扭住培育壮大产业不放松,深深扎根雄厚的科技资源沃土,突出高端化、特色化、新型化,促进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  

  青岛高新区是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为了优化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有效解决发展空间的瓶颈,青岛市科技局积极协助高新区开展扩区申报工作,2006年9月,青岛高新区扩区方案通过国务院审批,青岛市成为国家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以来第一个扩大高新区面积的城市,高新区面积由原来的9.8平方公里拓展到近20平方公里,为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06年以来,高新区牵头建设了数字家电、高速列车和现代服务业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5月,科技部正式批准青岛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回顾“十一五”,青岛市规划建设了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并将基地建设逐步纳入各区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了基地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基地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以南车青岛四方为主体的高速列车基地为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在率先研制成功时速250公里动车组的基础上,于今年又成功下线了自主研发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列车,在9月份沪杭高铁运行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了416.6公里,创造了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在2009年铁道部京沪高铁招标中,南车青岛四方成功中标140列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制造合同,约占总标量的50%。在新开通的武广、沪宁高速铁路上,南车青岛四方制造的动车组数量分别占60%、70%,在郑西、沪杭高速铁路的动车组数量都占到100%。预计到“十一五”末,南车青岛四方的产值将超过160亿元,高速列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预计2010年,青岛市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可实现产值600亿元,在研项目1000余项,研发投入近20亿元,拥有研发团队300余个。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对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拉动作用明显,促进了青岛市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市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1156家企业实现产值44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5%,比全省平均数高13.57个百分点。今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39.3亿元,同比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25%。预计2010年全年实现产值5350亿元,同比增长22%左右,比“十五”末(1875亿元)增长了1.8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7%,产值和比重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突破青岛市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技术瓶颈  

   “十一五”期间,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在对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技术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预见研究的基础上,2006—2010年,青岛市财政共安排科技专项资金6.0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3.8亿元,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125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顶端 Posted: 2010-11-26 09:58 | [楼 主]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十一五”以来,青岛市先后取得了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MOCVD深紫外LED材料生长设备、高清数字模卡电视机、嵌入式高清流媒体软件平台、LED背光源液晶电视、第三代数字化新型自动络筒机、1000kV交流棒型悬式复合绝缘子和特高压导线等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青岛杰生电器在市区两级科技部门科技经费的支持下,通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了MOCVD设备制造—外延片生长—芯片制备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并成功开发出蓝光大功率芯片和背光源芯片,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市场订单供不应求。海信网络科技在国家及青岛市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突破了大运量快速公交智能系统关键技术攻关,使公交车利用率提高10%、调度人员减少40%、等待时间降低12%,承担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全国20多个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其市场占有率已居全国第一。  

  截至2009年,全市获国家科技奖35项、省科技奖382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75%和22.8%。其中,主持完成“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2个项目分别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参与单位完成“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青藏铁路”两个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岛市获得山东省科技奖励462项,比“十五”期间增长49%。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的组织实施,有效突破了青岛市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技术瓶颈,带动了青岛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构建青岛市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建设创新城市的第一要素。  

  “一个领军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这两年已成为青岛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已成为青岛从制造集群向智慧集群升级的主力。青岛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需求,努力集聚人才团队,为打造人才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带来新的创新资源。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启动实施了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计划,按照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重大关键技术项目攻关,重点引进支持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和关键技术持有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青岛市科技局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出台了《青岛市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实施细则》,在科研条件、住房保障、子女安置等方面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十一五”,青岛市共引进培养LED外延片生长、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天然活性物生物制药等30个专业技术团队,近1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生物能源产业领域,引进培养专业技术团队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50人(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13人);LED产业领域,引进培养专业技术团队3个,海外留学归国博士7人;新材料产业领域,引进培养专业技术团队3个,海外留学优秀人才5人。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提高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海尔、海信等一批大企业,是青岛靓丽的名片。  

  经过26年的艰苦创业,不断创新超越,海尔从一个亏损小厂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非常了不起,为国家民族争了光、为青岛争了光。  

  海尔、海信等与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共荣共强的发展历程。青岛为拥有海尔、海信这样的企业而骄傲和自豪。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青岛市全力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引导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等企业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依托创新型企业承担市级重大科技计划专项,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特别是青岛市“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通过连续、滚动、择优支持的方式,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产业发展前景中小创新企业的培育支持,积极提高企业研发能力。2006年,特锐德电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电力远动智能箱变研制”项目获培育计划支持,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吸引企业资金980万元,该项目到2008年验收时,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净利润2000万元。2009年9月,特锐德电器成为我国创业板上市的第一股。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累计完成技术创新点超过80项,已申报专利8项,创新性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有力地推动了特瑞德电器的快速成长。五年来,青岛市共投入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滚动支持了24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优秀科技成果加速研究转化,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现。  

  “十一五”以来,青岛市组织参加4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申报,有海尔、海信、南车青岛四方、高校软控、即发等14家企业入选,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组织参加2批省级创新型企业申报,共有25家企业入选。今年,青岛市制定了创新型企业试点管理办法,着手启动了5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培育,未来青岛市将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梯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目前,青岛市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企业年均技术创新项目超过5000项,开发新产品超过8000个,65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562项,拥有64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工程,深化青岛市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程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部非常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项工作,很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要求必须以联盟的形式承担。  

  今年3月份,青岛市成为国家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以来,青岛市科技局着力组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构建工程。目前,青岛市已制定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启动了行业基础软件、智能交通、LED产业、新型动力电池、海洋防腐等10个市级联盟的筹建工作,组织海尔集团等3家企业申报了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年10月份,由山东六和集团发起的、青岛市首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市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目前青岛市已有30多家企业、7家科研机构成为各类国家级、省级联盟理事单位,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程,青岛市在联盟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法律框架、科技计划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  

  推进国内外技术引进工程,建立青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端平台  

  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在开放中获取资源、在创新中优化资源配置,是青岛快速发展的活力所在。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中科院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组织青岛市100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80余家研究所在青进行交流洽谈,签署70余项合作研发协议,达成了300多项合作意向。支持青岛市企业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能源所等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分别共建了宽带流媒体、氟材料研发、应用化学、新型纺机、节能工程等80余个技术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联合开发了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新型镀膜玻璃等100多项技术项目。  
顶端 Posted: 2010-11-26 09:59 | 1 楼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组织青岛市企业和高校院所与德国通用、西门子、美国IBM、阿贡国家实验室、英国伯明翰大学以及前独联体国家等进行科技合作交流,以企业为主体成功引进或联合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海洋酶稳定化、高新能子午胎重大装备、新型船用系统多功能防护材料等一批带动青岛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2006年以来,青岛市先后与44个国家(国际组织)签署了13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合作成立18个国际合作科研机构,与境外科技合作项目达560项,共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9项、经费4708万元。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坚实青岛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总是由低端向高端迈进,并不断推陈出新,一拨儿产业培育成熟了,就要把工作重点、发展导向和扶持政策聚焦到新的产业上,这是再造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青岛的必然选择!  

  青岛市根据国家部署、结合青岛实际,在今年制定的“双高”规划以及“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新能源、海洋先进材料及装备制造等12个关系青岛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了家庭网络低速无线通讯技术、载波通信专用芯片设计、激光探测、光电测量、低成本海洋能发电和输变电等3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组点研发及新产品开发,引进了干细胞与生物制药、生物寡糖制品、海洋生物制品、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制造、IC及光伏设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青岛市。预计2010年,青岛市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实现产值140亿元,在研项目500余项,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拥有研发团队100余个。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发挥对蓝色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和主导力量。  

  青岛是一个海洋大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使海洋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海洋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之路,加快推动全市海洋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进展顺利。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经完成主体封顶,完成1.39万平米建设任务;青岛海洋能试验基地选址及规划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省海仪所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与中船重工七一○所就共建青岛分部事宜签订共建工作备忘录;省船舶设计研究院规划建设方案正在抓紧研究确定。  

  二是海洋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和科研优势,着力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材料、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培育海洋仪器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海洋科技产业,加快海水养殖、海洋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基本形成了以海水养殖、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的海洋科技产业群,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海洋产业产值135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6%,其中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为23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0%,占全市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17.5%。  

   三是规划部署科技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任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研究编制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至2020年青岛市要打造形成十一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育五大战略前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三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实施十一项海洋重大专项,建设八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使新兴海洋科技产业在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稳步提高。  

  实施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推动青岛农业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协调发展,推动青岛市农业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是青岛肩负的社会责任。  

  为了实现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青岛市高度重视农业和社会公共领域科技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包括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转化,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辐射,为全市农业和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科技惠民”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着力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应用,增加农民收入。青岛市有1个镇、3个村成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镇、村,在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青岛市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5市全部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带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建立果蔬、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3处、7.78万亩,培育番茄、辣椒、花生等新品种60个,建立大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数据库6个,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加强公共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青岛市建成省级痛风病重点实验室、省内首家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库、首家省级角膜捐献接收机构。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常见毒物致病性和毒性数据库、常用农药快速检测毒理学质谱库,建成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平台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  

  在公共事业领域,“科技奥运”专项计划成效显著,开发应用可移式多普勒雷达、海水源热泵等50余项科技奥运创新成果,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应对浒苔自然灾害效果突出,重点在浒苔溯源、监测预警、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出海实验、监测、调查近百次,为战胜浒苔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提高了青岛市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科技强警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青岛市成为首批全国科技强警试点市和示范市。  

  在节能环保领域,建成一期3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并投产试运行,废旧轮胎提炼燃料油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秸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与推广成效显著,自主开发生物质能和环保设备20多项,在微藻能源系统、秸秆的高值化和综合利用、生物燃料、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已逐步形成了生物柴油、纳米级微乳化剂、生物质固化、生物质热解液化燃料油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都达到了千万元以上,低碳经济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进步。  

  科技创新无止境。“十二五”期间,立足自主与持续创新,加快推进《“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双高”规划》的实施,突出抓好科技基地、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纵深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将继续引领青岛迈入新一轮的跨越发展阶段,并给青岛插上腾飞的翅膀。  

  放眼胶州湾,“十大”科技创新工程正成为青岛创新型城市之“脊”。5年以后的今天,或许我们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到青岛市“十大”科技创新工程的真正价值。
顶端 Posted: 2010-11-26 10:00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Time now is:05-17 18:31,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