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自主品牌的发轫与困境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ontainer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155
威望: 273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4(小时)
注册时间:2011-11-27
最后登录:2021-07-27

 自主品牌的发轫与困境

 编者按 六十几年前,新中国刚刚建立,毛主席曾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感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上自己开发的小轿车来开会就好了。”所幸,历史留下了让人欣慰的一笔,1953年,“中国自己的汽车厂”一汽在长春奠基。然而,中国汽车业在前20年并没有取得飞跃式的发展,计划经济下僵化的体制束缚了汽车业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再次腾飞。如今产销均已达到世界领先位置。但是,合资换技术的初衷没有真正实现,开放的市场给外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自主品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步履维艰。以低廉价格冲市场的机会已经不再,技术实力又尚不如人,离政策的支持与国人的肯定也还有相当差距。  

  问题很多,负担很重,差距很大,期待很高。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怎么办?日前,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年暨中国自主汽车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几代汽车人以及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自主品牌的发展展开了研讨。从中我们听到了感性的表达,也听到了理性的思考。对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将以系列述评的方式,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这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曾经作为北汽主要负责人的安庆衡,现在是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回首往事,不无感慨。新中国汽车工业大致分成了前后两个三十年。1953年是一个起点,而1984年,则是一个带来跨越的开端。这一年,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  

  合资之路  

  中外双方的需求促成了中外合资的诞生。  

  对于国外汽车品牌而言,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使得中国成为了许多国外汽车厂商的选择。而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更重要的管理模式,则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追求目标与样板。而与改革开放相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1997年,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广汽和日本本田签署合资合同。中国在吸引外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引进的进程。  

  合资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年,广州标致504、505一度是街头巷尾的明星合资车型。然而,双方合作当中的种种问题导致广州标致没有成为未来之星。以致后来PSA与长安合作时,广东省一位主要负责人提醒,不要重蹈广州标致的覆辙。  

  也有对中国市场不重视的企业。有日系品牌曾经表示,中国不用自己造车,买我们的二手车消费就够了。所以这个品牌迟迟没有在中国进行合资合作,就连设立在华办事处,也晚于许多汽车业巨头。尽管后来这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急追而上,但总是失了先机。  

  自主开端  

  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是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汽车市场当中十分丰厚的利润空间,让国内不少企业也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而这也得到了诸多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对于他们而言,汽车工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以及对就业的贡献度,让他们无法不对此高度示好。因为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带来的是更高额的GDP的回报。  

  所以,原来的国企动作频频,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三大也好,三小也好,都在抓紧赶工。1998年11月,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品牌高档轿车——全新大红旗轿车在一汽隆重亮相。紧接着,就在一个月内,天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第50万辆夏利轿车下线。  

  三大三小是对国内当年几大汽车厂家的概称。据原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回忆,这是当年主持国家计委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1986年北戴河会议之后确定的。  

  国有汽车品牌热火朝天的同时,三大三小之外,自主品牌也在萌芽破土。在全新大红旗轿车亮相前一年,1997年,奇瑞汽车宣告成立。在此后的年月里,奇瑞也成为了自主轿车的代名词之一。  

  到今天,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汽车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面对新的机遇,以实现突破,成为一些车企的选择。面对石化能源紧缺以及环境的要求,比亚迪推出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DM双模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创新的空间很大,代表着国际潮流和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而有着隐者风范的长城汽车在市场上却从来都是来势凌厉。据最近公布的上市公司报表,今年上半年长城股东分得利润增加73.7%,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累计销售36.79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哈弗品牌增长87%。  
  自主困局  

  但是,面对上述的成绩,自主品牌困境犹存,且困难不小。比如,曾经为自主品牌视为优势的价格利器,如今就已锋利不再。  

  这源于自主品牌汽车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下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对此做出了简要分析:为什么相对成本优势下降?其中一个因素,外资品牌的规模优势显得比较明显。外资品牌一般来说叫平台战略,一个平台生产两厢、三厢轿车,SUV、MPV、旅行轿车、CROSS等等都在一个平台上开发,它的零部件有很多是共享的,这种规模上涨对成本控制非常有利。而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现在还很少有一个完整的平台战略,很多企业自己做正向开发,很多车型采取反向设计,国外的车不错我们拿过来仿造模仿,这种情况下很难做零部件的共享,所以规模同样是50万辆,外资品牌共享的东西就多,而我们相对少一些。  

  而除此之外,原材料、土地、水电气、人工等价格上涨对于自主品牌发展也形成了较大阻碍,导致我们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下降。而综合使用费用在提高,包括限购、油价上涨、停车费上涨都对自主品牌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也给自主品牌带来了较大压力。  

  机会犹在,困境犹存,出路何在?
顶端 Posted: 2013-08-10 20:01 | [楼 主]
mathz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459 点
金钱: 1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31(小时)
注册时间:2009-11-23
最后登录:2019-01-22

 



[mathz] 好贴!
顶端 Posted: 2013-08-17 18:24 | 1 楼
mrvon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4
威望: 38 点
金钱: 1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小时)
注册时间:2011-07-24
最后登录:2014-09-22

 

路过,顺顶。好贴也。

[mrvon] 太爱你了!
顶端 Posted: 2013-08-22 14:09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04-29 20:39,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