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企业获得突破性成长的有效途径——业务流程重组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企业获得突破性成长的有效途径——业务流程重组

      如果说JIT和TQM等概念是八十年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旋律的话,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本文译为‘业务流程重组’)则无可争辩的成为九十年代企业管理的新时尚。自从前MIT的教授Michael  Hammer和CSC  Index的首席执行官James  Champy于1993年发表他们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的宣言》以来,BPR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立即风靡世界,成为一股新的管理革新的浪潮。Hammer本人甚至被《Business  Week》评为本世纪的最有影响力的四位管理大师之一。在它的影响下,各种重组之声不绝于耳,如Redesign(重新设计),  Reorganization(重新组织),  Reposition(重新定位),  Revitalization(重新充满活力)等等。我们进入了一个“重组一切”(Re-everything)的时代。在所有这些重组声浪中,BPR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领袖的广泛关注。我国IT领域的明星企业--沈阳和光集团,已率先委托国际知名顾问公司为其定身打造业务流程重组。作者本人在走访国内企业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在思考并提倡员工考虑其日常行为(或业务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何关联,因此,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走向这条通往企业突破性成长的成功之路。

      本文就BPR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做一番大致介绍,希望能将这个九十年代在国际上大行其道的管理新理念介绍给中国的企业家,也为中国企业的变革与发展指引一条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场新的管理革命

       自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即《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原理以来,这套商业规则指导企业的运行与发展长达两个多世纪。先是美国汽车业的先锋开拓者亨利·福特(Henry  Ford)一世将劳动分工的概念应用到汽车制造上,并由此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现实。几乎与福特同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在福特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再次向前推进一步,斯隆实际上树起了劳动分工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福特根据劳动分工原理化解汽车装配工作,把它拆成一系列毫不复杂的任务,使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简单易学。然而,人员协调和工人工作成果的组合过程却因此而变得复杂非常,管理方面显然跟不上高效率工厂系统的需求了。斯隆正是在此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的理论应用到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之中,并使之与工人的劳动分工呈平行发展之势。有了这样完整的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系统分工,汽车业才真正称得上“大规模生产”。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九十年代,这套劳动分工规则受到了挑战。大规模生产已越来越多的被大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所替代。Hammer和Champy以思想家的口吻开始了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企业革命的描述:

      “一整套两个多世纪之前拟订的原则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岁月里对美国企业结构、管理和实绩起了塑造定型的作用。在这本书里,我们说,现在应该淘汰这些原则,另订一套新规则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不这样做的另一条路是关门歇业。”这里,Hammer和Champy所说的新规则就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重组(BPR)。
  
       在如今的经济社会,已经很难想象会有一支管理队伍没有深深地贯注于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首先,改变企业的现状并使之得到提升是管理人员工作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业务流程重组的工作。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由新的经济业务的绩效所决定。运营绩效,则由获利能力、顾客满意、资产回报率、业务成长、市场份额等等所决定。

       我们知道有多种不同形式的业务流程。有些基于团队合作,有些由企业的战略计划推动,有些则根植于企业的持续的业务过程提升,或是组织进步、目标管理等等。业务流程重组在诸多的形式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实际上开创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革命。

影响我们时代的三股力量(3C)

       我们之所以说工业革命以来的商业规则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企业的发展,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现今的现实世界里,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增长、技术更新速度、竞争规律或性质,等等……几乎没有一样是可以预料或保持不变的。现在有三股力量特别引起企业经理人员的关注,这也使得企业的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商业环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一方面是这三股力量本身有了根本变化,另一方面是这三股力量势头强劲,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影响我们时代的企业的三股力量就是: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

顾客。80年代初期至今,买卖双方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完全是买方市场,顾客主宰着买卖关系。亨利·福特一世要将黑色的T型车卖给整整一代美国人的时代早已结束了。甚至在市场营销领域,美国营销学家E.J.麦卡西于六十年代提出的营销组合“4Ps”也开始让位于“4Cs”。

竞争。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向全球化(Globalization)演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东南亚经济危机能由一个国家引发而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并进而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影响,就是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原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今,几乎任何一家公司都能感受到来自市场上的激烈的竞争压力。

变化。我们上面提到的顾客和竞争两股力量的演变,其背后其实就有变化的影响。信息时代更加推动了变化节奏。正如花旗银行公司总裁约翰·里德(John  Reed)所说:“如果有谁认为今天存在的一切都将永远真实存在,那么他就输定了”(Forbes  1998/6/15)。所以,杰里米·卡恩在最新的一期《Fortune》上写到:“不管是微软公司,还是法国航空公司,拟或是诺基亚公司,它们都面临着越来越变化莫测的客户、市场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Fortune,  1998/8/3)。

       正是由于这三股力量的影响,企业家们必须寻求获得突破的新的生存之路。

       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如IBM信用卡公司(IBM  Credit  Corporation)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工程,使信用卡发放周期由原来的七天缩减到四个小时,即提高生产能力100倍;柯达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实施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后,结果把35毫米焦距一次性照像机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开发时间一个子缩减了50%,从原来的38周降低到19周;一家美国的矿业公司实现了总收入增长30%,市场份额增长20%,成本压缩12%以及工作周期缩短25天的好成绩;欧洲一个零售组织将工作周期缩短了50%,并使生产率提高15%;一家北美化学公司的订单传递时间缩短了50%还多,所节约的成本超过300万美元。

       BPR的“戏剧性”成就所设定的目标是将生产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和总收入均提高40%。

世界范围内的浪潮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公司重组的发展势头可以用“迅猛”两字来形容。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1993年出版的著作《公司重组》,曾在连续6个月内被《纽约时报》列为非小说类的头号畅销书,并在出版的当年(1993年)被译成14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向世界各国传播。1年半之后己售出170万册,其中75万册是在美国卖出的,25万册则在日本售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在全球已售出200多万册,在商务书刊中能问鼎如此惊人成功的实不多见。

      书的销售从侧面反映了“重组”的热度。“六大”会计事务和咨询公司中的两家1994年分头作过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差不多一致:  75%至80%的美国最大公司已经开始再造,今后几年里会进一步致力于“重组”。目前世界范围内不仅在理论界已形成一股研究和探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热潮,而且在实业界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公司开始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尝试和实践。1994年初,CSC  Index顾问公司为编写“BPR实施情况的报告”,调查抽取了一个由621家公司组成的样本,这些企业都是北美和欧洲最具实力的企业。调查结果表明,在497家美国公司中有69%、在124家欧洲企业中有75%都推行一项或多项不同的BPR工程;在余下的企业中,有多数已将BPR工程排进了企业的议事日程。

      另外,据一家市场调研公司估计,美国诸公司1994年花费在“重组”上的钱,超出70亿美元,其中仅包括人工和咨询费用;如果要计入所需的技术投资,“重组”开支即刻膨胀至300多亿美元。Hammer本人则前后为来自1000多家世界著名大公司的1万多人(Hammer称之为“企业革命的后备军”)举办了重组技巧的培训班。

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成功因素”

        尽管业务流程重组形成了世界性的浪潮,并且有许多异常成功的案例,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业务流程重组项目走向失败或是达不到最初设定的目标。这中间最大的三个障碍是:(1)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2)不切实际的实施范围与期望;(3)组织对变革的抗拒。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就变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下的KSF来源于标杆(Benchmarking)竞争,它们也有助于企业从事有效的业务流程重组。

核心管理层的优先关注(Top  Priority  for  Top  Management)
企业的战略引导(Company  Strategic  Direction)
可以量度的重组目标(Measurable  Objectives)
可行的实施方法(Proven  Methodology)
业务流程重组是一个过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is  a  Process)
提升业务流程的过程应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The  Process  Improvement  Process  is  Continually  Funded)
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Organizations  Work  for  Processes,  Processes  Don't  Work  for  Organizations)  
将客户与供应商纳入业务流程的重组范围  (BPR  Must  Include  Customers  and  Supplies)  
重组的一致性优先于完善性(Consisten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erfection  in  Approach)
顶端 Posted: 2009-02-18 11:22 | [楼 主]
tivuiiu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3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9-03-02
最后登录:2009-03-05

 你发布的消息太令人你振奋拉

你发布的消息太令人你振奋拉,
[ 此帖被wthwj在2009-03-05 10:29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9-03-05 06:3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Time now is:04-25 12:02,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