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建设示范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建设示范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霍立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9%的速度增长,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功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和伟大的创举。

  然而,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抉择。目前从政府到企业,对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路径还存有依赖。毫无选择地招商引资而忽视环境成本代价,以获取短期利益的现象还屡有发生;低成本的简单加工制造,在一些地方依然盛行。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抗风险能力也会越来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经再次敲响了警钟。危机之下,越是依附于物质资源的地方和企业,受到的影响越大,而越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方和企业,受到的影响越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30年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就是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一条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新形势下,要实现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性保障。

  可以预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诸多理念、利益、政策、手段等多方面的博弈与冲突。如果不能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不能使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掣肘,即使出台众多的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阻碍自主创新大业的顺利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成为空谈。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地决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的就是要通过中关村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个突破口。通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从国家层面给予中关村各种支持,并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消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

  作为国家高新区的“排头兵”和全国创新中心,中关村对全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独特优势,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道路。

  可以说,中关村进行的这一探索,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是极其巨大的。也正因如此,中央才把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任交给中关村,使其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高层次人才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国际化企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是当前我国必须要作出的选择,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中关村今后要率先完成的命题。因此,对中关村来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顶端 Posted: 2009-04-13 10:17 | [楼 主]
klmn036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14 点
金钱: 33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9-04-06
最后登录:2009-04-16

 看过不顶,罪过 ~~

看过不顶,罪过 ~~
潜水的不冒泡肯定是鱼儿~~~

















顶端 Posted: 2009-04-16 05:19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05-18 14:43,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