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VC中国进化史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jiang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146
威望: 148 点
金钱: 150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10
最后登录:2023-07-24

 VC中国进化史

  在培育了一批成功的上市公司和阳光企业家的同时,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中,VC自身也通过10多年的摸索和进化,得到了历练。

  李娜/文

  过去10多年,对于中国经济,风险投资的跌宕起伏在绝对数量上带来的影响非常有限。但VC就如同在窗户纸上捅了一个小孔,窗外新鲜空气的涌入,彻底打破了屋内原本沉闷的气氛。在培育了一批成功的上市公司和阳光企业家的同时,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中,VC自身也通过10多年的摸索和进化,得到了历练。

  1992年~1997年 VC是什么?

  1992年,刚刚加入美国IDG公司1年的熊晓鸽,带着一帮欧美风险投资商来中国考察,探讨中国的投资机会。同行的某英国老牌VC代表理查德的一句话让熊晓鸽印象深刻,“10年以后再来吧!”这是当时VC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原因很简单,找不到读过哈佛、斯坦福MBA并且有10年基金管理经验的人。

  正如VC对中国的极端陌生一样,当时的中国对VC为何物也一无所知。别忘了,中国的证券市场1993年才刚刚启动。即便如此,IDG还是于1993年在中国成立了“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这一步也奠定了其日后10多年在中国风险投资界的地位,尽管其最早一些案子的投资甚至只有10多万美元。那时,IDG最早的几个合伙人,夹着公文包,每天四处跑,甚至会被人认为是皮包公司。“最开始几年,经常被人拽去看房子,要我们投资房地产或股票市场。”熊晓鸽回忆说。

  而在1998年之前,最先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如IDG、华登国际、汉鼎亚太等,也主要是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投资,当时都会派个外国人过来管理公司,中西方很难沟通,管理难度很大,那段时间的合资公司多数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些基金则专门投资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式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并未开始。表示风险投资意思的“VC”一词还远不为人所知。

  1998年~2000年 VC是热钱

  1998年,在美国硅谷疯狂点燃的互联网热情迅速蔓延至中国,而随着中国互联网门户这一“高科技”概念的出现,终于让风险投资有了用武之地,搜狐、新浪、网易等纷纷获得国外风险投资支持。而1999年7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更加刺激了Dotcom和风险投资在中国的热潮。这或许也是中华网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了。

  而在香港,互联网的热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0年,Tom.com的上市曾引发香港历史上最疯狂的申购狂潮,30万市民排队交表,连招股书都被抢光了,不得不派警方维持秩序,甚至还有市民体力不支被送进医院。而当时Tom.com却连个清晰的商业模式都没有。

  当VC遇到Dotcom,便开始发生化学反应,制造泡沫。那时候华尔街流行的是一本叫《The new new thing》的书,每天都有新的idea去融资,就像站在树下摇钱一样,而动辄千万美元的投资,悉数砸向了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收入的互联网公司。那时,眼球就是一切,问别人销售额变成了很迂腐的事情。创业公司的估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现实的高度。

  就连咨询顾问公司如麦肯锡等,也开始丧失了理智,试图用传统的作价方式去论证当时的泡沫是有价值的,甚至根本不存在泡沫之说。更有些咨询公司的人开始跳槽到初创互联网公司做CEO、CFO等。

  为国内风险投资火上交油的事情,还有一件不得不提。那就是1998年成思危提出的著名的“一号提案”,中国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板的热潮便由此而来。随后各地出现了一窝蜂的本地风险投资,包装了一大批公司,目标直指深圳创业板。

  不幸的是,创业板没出来,但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了,纳斯达克崩盘了。此时,国内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却刚刚先后上市,随后便出现了股票跌至1美元的惨烈局面,但逃脱及时的风险投资和坚持熬过冬天的VC还都是赚了钱的。

  1998年到2000年,人人都知道VC,VC是热钱,可以迅速成就你的梦想。这其中,有些人实现了将企业迅速做大的梦想,有些人在热钱的冲击下,并未准备好成熟的心理,反倒是拿VC的投资当收入,买名车装豪宅的现象不少,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

  2001年~2003年 VC是魔鬼

  2001年和2002年,几乎没有VC支持的公司上市。别说上市,连融资都相当困难。在寒冬,VC选择了冬眠。但在创业者眼里,VC已经由四处撒钱的“天使”变成了魔鬼。如果不是VC的推波助澜,他们也许正踏踏实实做着自己的小生意,而不是经历一圈过山车式的眩晕后,被弃而不顾。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融资就变得异常艰难。VC纷纷蛰伏起来,再也不敢四处招摇。刚刚受惊的VC们,见了互联网就跑。“首先是个不赚钱的公司,又是个互联网公司,加起来这是个非常负面的信号。”痛定思痛的VC们,开始意识到“赚钱”对于评判一个公司是如何的重要。他们开始变得非常谨慎,不敢轻易投资,而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则在此时,由于融资跟不上猝死了。2000年下半年,携程正处于第二轮融资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这轮融资成功,携程的历史恐怕也要被改写。

  2001年到2003年,就连报道VC的记者们也都转行了,很多媒体也取消了之前如火如荼的VC专栏。这段时间,美国不少VC先后撤出了中国。仍然坚守在中国的VC,也纷纷要求其投资的公司调整商业模式或削减成本。2003年,华尔街流行着一本名叫《Dotcom:非理性繁荣》的书。

  2004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在市场低迷了2年多之后,2003年12月9日,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提前宣告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春天的到来。随后,华尔街重新对中国互联网充满信心,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主流的风险投资商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顶端 Posted: 2008-03-20 17:47 | [楼 主]
wjiang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146
威望: 148 点
金钱: 150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10
最后登录:2023-07-24

 VC中国进化史2

2004年~2007年 VC是一群人

  2004年6月,在距离盛大登陆纳斯达克不到1个月的时间,硅谷银行率领包括Sequoia、KPCB在内的30多家美国顶级VC造访中国。这个访问,标志着美国主流VC开始试水中国市场。投资成功案例最多的IDG和投资盛大回报最高的软银,成为硅谷VC的榜样。

  2004年,有9家VC支持的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其中包括盛大和九城,以及空中网等一批SP。2005年,分众传媒和百度上市,阿里巴巴和雅虎并购,继盛大之后,中国概念再次被推向高潮。后来,凡是在分众和百度投资的VC们,哪怕只是挤进去100万美元,也都在日后的各种论坛上,大肆标榜这一成功案例。

  2005年9月,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Sequoia正式进入中国。从2005年开始,VC进入了大规模融资的阶段,其中软银在短短6个月内融资6.4亿美元创当时融资纪录。而2006年,中国俨然已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中心之一,几乎欧美所有的VC和PE都登陆中国,如KKR和黑石基金等。随着风险投资再次涌进中国,VC又开始了高调的生活。大大小小各种名目的VC论坛,又开始密集起来,多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有一次。而出入这些论坛的永远是那一群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人,VC在中国的概念基本上就是那几十张脸了。甚至每次论坛,连大家的分组座位都一样。而此时,清科召开的一次年会,居然能有10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与。“跑VC口”的记者如雨后春笋,而他们跟踪VC行业多数都不超过1年。

  还有一点变化,在VC这群人中,开始划分两类,一类是VC,一类是PE。而之前人们都把他们混为一谈,并不有意区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部分归结于2004年两家公司在香港的上市,这便是蒙牛和李宁,而这两家公司的投资商鼎晖投资在2004年后成为中国最成功的PE基金,因为它屡屡将那些对风险投资认知度较低,而且非常难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大老板“搞定”,该基金还投资了南孚电池、鹰牌陶瓷、慈铭体检等。

  受此刺激,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关注高成长性的传统行业,VC开始出现了从高科技转向高成长的投资趋势,和消费者相关的领域成为热点。传统行业的老板第一次成为风险投资大会的座上宾。

  2008年之后 VC是个招牌

  经历了10多年在中国的探索,很多VC的第一期基金已经投完,开始陆陆续续进入回报期,很多人认为2008年会迎来一个上市退出的高峰。很多基金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Knowhow,并逐渐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比如IDG、软银、鼎晖、红杉等。而新进入的VC,则开始考虑自己的卖点是什么。

  过去10多年,VC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教育了中国企业。由开始对VC的一无所知、到盲目追逐、再到如今有选择的接受甚至是拒绝VC,中国企业开始更理智地处理和VC的关系,尤其对于一批有成熟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来讲,正在选择VC而不是被VC选择。创业者和VC之间的买卖方市场也正在悄然变化。

  通过卖钱换取股份的VC,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卖点是什么?尽管VC仍是一个个人英雄色彩比较重的行业,但对于创业者而言,VC的品牌如何,则成为他们选择的条件之一。抛开共同的“美元”之外,VC之间的不同何在?“我们的合伙人都有过企业管理经验”、“我们对产业链更了解”、“我们更能为企业提供跨国的合作资源”等等,所谓VC的增值服务开始成为VC宣传自己的重点。“以前VC说我们不只是钱,更是服务,都是空话,现在是真要这么做了。”一个新基金的投资人深有体会,VC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他正在绞尽脑汁给自己的基金想个卖点,并试图通过媒体宣传给创业者。

  尽管目前在中国的VC数量又达到新的高峰,但无论是外资基金、人民币基金,VC行业都要靠业绩说话,靠业绩打造招牌,靠招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VC已经开始进入淘汰赛。-
顶端 Posted: 2008-03-20 17:48 | 1 楼
wjiang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146
威望: 148 点
金钱: 150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10
最后登录:2023-07-24

 VC中国进化史3

VC两大趋势

  投资本土化和“摘够得着的果子”是2008年的两大趋势。

  李娜/文

  进入2008年,VC行业的两大趋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本土人民币基金会趋于活跃,基金的出资人(LP)阶层也会越来越多元化,风险投资的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将会全部在国内实现;另一方面,VC投资更倾向于“摘够得着的果子”,和消费市场相关的中后期项目争夺会更加激烈,而随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饱和”,VC“下乡”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投资本土化

  项建标的工作时间,有1/3是在公司对面的一家连锁咖啡馆中度过的。地处杭州市CBD中心,这家连锁咖啡馆在上下午的任一时段,都坐满了促膝而谈的人们,不时传来的声音中,最多的词汇便是“项目”“股票”“投资”等等。在浙江,有钱而不投资简直是一件太让人鄙夷的事情,要么投资房产、股票,要么投资鸡血石、字画、矿产什么的,而时下最为时髦的就是风险投资了。项建标便管理着浙江本地一家名叫红鼎投资的人民币基金,其基金的投资人为当地的民营浙商。

  “现在VC都要绕着浙江走。”这是一家外资VC投资人半开玩笑的话。言下之意,就是浙江的钱太多了,现在各大企业基本上都在自己做创投基金,比如浙商创投就是由喜临门集团、传化集团等12家浙江名企创立,浙江万向、雅戈尔、杉杉、中大等企业都在做创投业务。不仅如此,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对创业板推出的强烈预期,各路资金都开始涌入风险投资领域。一方面外资创投从去年开始陆续尝试募集人民币基金,另一方面,本土创投的信托制基金、有限合伙人基金以及政府引导基金、券商、银行等大量资金都开始进入VC行业。过去10年,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向来是外资基金主导,本土基金一直处于“拾漏补缺”的位置,从未登上舞台中央。从投资金额上来看,2007年外资基金投资占了79.5%的比例,本土基金只占了16.3%。

  如今,本土基金似乎正在迎来崛起的良好契机。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在经历了10多年的培育后,各种环境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当年风险投资以其“两头在外”即融资和退出都在境外的模式,被认为是最国际化的产业。而伴随2005年外管局“75号文”以及2006年商务部的“10号文”等政策的出台,外资VC到国外上市的道路越走越难,至今仍没有一家外资投资的项目被批准海外上市。鼓励中国企业在境内上市,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因此,相比受政策限制较多的外资VC,以人民币投资的本土基金将更快做出反应。

  风险投资已经成了老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让人喜忧参半的事情。“有资金而无管理能力是目前本土基金的最大问题。”项建标说自己总有这种“不合时宜”的担忧。由于中国本土基金的出资人多是以企业为主,往往不能忍受股权投资正常的投资回报周期,赚快钱的意图明显,因此,准上市项目抢夺激烈,多是通过拼价格、拼关系的恶性竞争拿项目。另外,基金的出资人时常会做出“越位”行为,试图直接参与管理,以至于基金的管理团队独立性不够。而由于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才仍大多为海归背景,被外资VC笼络,本土基金在人才上极度短缺,因此,对于投资项目的专业研究和管理能力较差。这意味着,虽然本土基金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本土基金在专业性、管理能力、内部机制等方面还与外资VC有不小的距离。

  随着投资、管理和退出环节都在国内实现,融资环节的变化也开始出现。相比国外基金的LP多数为大学基金、退休基金等,本土基金的LP来源还比较单一。尽管短期之内,国内的风险投资很热,但VC业界普遍认为,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风险投资的总量还是非常小,无法与美国、以色列等国相比。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银行的存款如果有1%~2%流到风险投资,那我们的事业才算刚刚开始。”有VC这样说。不过,目前政府引导基金力度很大,社保基金的口子也在松动,中国未来一定会出现多元化的LP阶层。不过,融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全部在国内实现,只是为本土基金的崛起提供了客观环境,而非充要条件,本土基金的制度安排、专业队伍、投资文化甚至投资心态的成熟都仍需要长期的过程。

  高科技转战高成长

  与消费相关、与中产阶级相关、与服务业相关的领域,现在都成为了无论是VC还是PE投资的重点。这无疑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很多时候,你甚至很难将这些投资称其为风险投资。

  但1998年,国内的风险投资却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兴起而崛起的。甚至有人说“Dotcom成就了中国的风险投资”。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VC都围绕着互联网和泛IT领域进行投资,颇有硅谷高科技创新的味道。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太多,但至少Dotcom的出现让中国有了硅谷这个参照物,技术和模式多是美国的复制版。VC投资的标准也很明确,即是否有对应的美国公司和模式。无论携程标榜是“中国的Expedia”,还是百度声称是“中国的Google”,都是如此。直到分众传媒的出现,没能在美国找到成功的案例,然而随后带动的一批“媒体”概念股的热潮,仍可以参照为“某某领域的分众”。

  继2005年分众和百度上市之后,互联网2.0的公司并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在热闹了两三年之后,并未有Web2.0的上市公司出现。与此同时,继蒙牛、李宁上市之后,无锡尚德、迈瑞医疗、如家快捷、新东方等传统领域多个行业的领头羊先后海外上市,掀起了一股TMT向传统和服务行业投资的迅速转向,风险投资的行业分布开始多元化。

  未来在传统和服务行业的势头仍会加强,并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从国际大环境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未来会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国家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巨大投资,会加速替代能源、新材料、环保服务等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据悉,在未来即将开通的创业板,也会重点支持那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上市。

  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在投资者眼中便是巨大的商业机会。除了蒙牛特伦苏、伊利金典等高档牛奶外,就连一日三餐的蔬菜、水果、大米等也被贴上了“绿色”的标签,并卖出了高档的价格。在这背后,中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也有望在未来焕发新的生机,生物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的概念已经开始出现,由于科技等因素的改变,在农业的产业链条上,也开始出现新的环节。针对中产阶级的服务还有很多,教育、金融服务、健康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也会相继成为投资亮点。“每个人消费几块钱,这将会是个多大的市场”,面对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句话成了对创业者和投资者最有吸引力的“真理”。

  投资方向从TMT向传统行业的转向,也使得投资地域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始转向西安、成都等二线、三线城市,未来“VC下乡”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早期项目风险太大,中后期项目人人抢估价太高,要避免竞争只能到别人到不了的地方了。”有VC感慨。VC会比以往更勤奋,“起的比鸡早,飞的比鸟勤”将是VC生活的真实写照
顶端 Posted: 2008-03-20 17:50 | 2 楼
wjiang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146
威望: 148 点
金钱: 150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10
最后登录:2023-07-24

 VC中国进化史4

创富神话背后

  他们证明了一点,在商业世界中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幸运。

  成远/文

  过去10年,新经济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直接的产物就是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丁磊、张朝阳、李彦宏、陈天桥、江南春、马化腾、马云、史玉柱等等,其中大部分人在10年前并不被人所知。只是在最近10年,甚至5年迅速完成了巨额财富积累,并进入公众的视野。

  他们被冠以“数字英雄”的前卫称号,获得无数年轻人的崇拜;尽管他们中也有不少人由于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独特的商业手段而遭遇舆论的诟病,但后来者仍然将他们视为“互联网教父”、“营销狂人”等。他们频繁活跃在镁光灯下,并在各种热播的创业节目中,扮演创业者导师的角色。偶尔的社会批判对于他们就好像明星的绯闻,丝毫不会影响其声望,反而令其更加出名。

  财富幻觉

  “当年陈天桥刚做网游赚了钱,我们看他胖胖的,双颊红红的,奚落他像个暴发户。现在陈天桥侃侃而谈游戏产业的未来和盛大的战略。聚光灯和闪光灯下的他,依然胖胖的,双颊红红的,但头上多了个财富的光环──纳斯达克多少市值和多少亿美元身价,在你心里就感觉他不一般了,是仰望了。”某网站总编如此自嘲。

  不仅仅是仰望,人们甚至开始不由自主神话这些创富群体的经历,并将其符号化,而有意无意中忽略了真实曲折的商业过程以及其中的运气成分。

  马云在卫生间6分钟搞定风险投资的故事被奉为经典,而且日后还经常被其他人借鉴演绎。人们再也不记得1995年那个四处碰壁的马云了。央视有一个新闻纪录片记录了马云1995年的一天,那时他刚开始做互联网,乘坐公交车晃荡一天,四处碰壁。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也听不懂这个背着厚厚的便携电脑,四处拜访的怪人到底在说什么。

  作为目前国内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的腾讯,早年却险些遭遇并购。“联众曾经打算买下QQ做在线玩家的聊天工具,两边基本都谈成了,联众董事会又出现了意见分歧放弃了。如果谈成了,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腾讯,至少互联网格局会不一样了。”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回忆说。更有人这样分析说,腾讯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功,就在于当时怎么卖都没卖掉。

  尽管后人通过著书立作等各种途径,总结了一系列先知先觉式的成功经验、创业秘笈等,但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却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一次收购与被收购的成功与否,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收购本身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分众传媒的历史更能证明这一点。江南春并非先天运筹帷幄的资本高手,事实上,在分众历史上,不得不说有很多幸运的成分。2004年年底,凯雷宣布注资1500万美元给聚众,分众面临从未有过的资金压力,如果分众的第二轮融资没能及时到位,就有可能被聚众翻盘。而在分众收购玺诚的案例中,直到消息发布的当天,江南春仍没有绝对把握能做成这个案子。幸运的是,尽管分众错失了很多机会,但在关键战役上都赢了下来。因此,分众今日的盛况,相信是包括江南春和分众团队很多人在早期都很难料及的。

  很多时候,人们对商业的认识都会被财富光环和巨大的公司市值干扰,从而产生眩晕的幻觉。事实是,在巨大的成功背后有更巨大的失败垫脚,失败才是创业的常态。在人们热衷于探究财富背后提炼出来的商业模式等抽象概念时,不应该忽略这些创业者曾经历的一系列尝试、摸索和失败,尽管那可能是在10年前。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幸运者。

  创新的动力,阻力?

  在新经济中创富的这些群体,普遍带有创新的基因。这使得他们在过去10年,迅速跑在了时代前列。但创新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或模式。

  新华社记者凌志军回忆自己曾经在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的混沌初开的画面: 38家公司挤在这里,每个公司占据一个小方格,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地方,贴着公司名称。电脑后面坐着的人都很年轻,身兼老板、会计和销售全部职位,因为是公司的唯一员工。花500块钱就能在这坐一个月,通常都不会超过半年。凌志军说:“很多人失败了,但是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扩大队伍,搬到楼上更大的办公区……他看到了勇气、智慧和激情,看到了新生和死亡。”如果寻找中国商业精神的典型象征,那这副画面无疑应该入选,它就像惠普公司诞生的车库一样,能说明一切。

  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像描述“A座302房”那样看待创新,而更多的是讲商业模式。在最强调商业模式的互联网领域,创新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第一”或“首创”。Google并不是最早做搜索引擎广告的,分众传媒是不是第一个做楼宇视频广告的争论也已经不重要,只是在他们向广告客户、VC和公众投资人讲述故事的时候才有价值。这些关于商业模式的故事,在最早只是他们把100说成150的有利工具,对于盲目投资的人,谈商业模式几乎是一种情绪化的语言,但效果明显。

  哈佛商业史教授钱德勒曾说过,当IBM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销计算机而进行第二次转型时,市场上有200家克隆企业,其中包括1984年建立的戴尔,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戴尔。这一历史证明,戴尔直销模式并不是其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而是戴尔多年来执行了有效的战略,重建了生产模式并向消费者开放了新的渠道。事实也证明戴尔并没有死守直销模式。真实的商业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没有什么静态的逻辑和模式是可以永远奏效的。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依靠创新而创富的群体,在未来10年还会是创新的继续领跑者吗?很多时候,这些已经成名的拥有巨大市值的前任创新者,往往又会转变成为创新的扼杀者。因为既得利益抑或恐惧,财大气粗的大公司有机会收购弱小的初创公司,然后解散它,或者用其他方式对其进行打压。正如在硅谷,有无数人在使用微软,但也有无数人憎恨它一样,国内互联网初创公司们普遍对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公司惧怕。珊瑚虫版QQ作者的官司,以及史玉柱给网游产业带来的“新规则”,都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思,人人都能参与互联网的梦想正在被大公司终结。

  长期观察硅谷的美国作家布朗森里曾说,互联网经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和智慧,而是人人都能参与并有望获得成功:贝佐斯的Amazon只是通过网络卖书,杨致远的Yahoo!只是给人们提供网站地址条目,巴提亚的Hotmail也不过是开始提供免费的E-mail,梦想舞台的成功标准,并不需要特别高的聪明才智。

  但正是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成功和扩张,使得更多的商业计划书从一开始便遭遇这样的质问:“如果腾讯也来做,你怎么办?如果百度来做,你怎么办?……”很多人开始惊呼: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少了。

  商业计划书、VC、上市、成名,在过去10年,第一批新经济创富群体的成功路径,在未来的10年,依然还会继续,不同的是,随着第一波互联网巨头的诞生,也提高了后来者创业成功的门槛。如何在夹缝中创新,后来者还要继续摸索。-
顶端 Posted: 2008-03-20 17:51 | 3 楼
崇尚技术美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230
威望: 256 点
金钱: 23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21
最后登录:2012-11-18

 

顶!!!!!!
崇尚技术美
顶端 Posted: 2008-03-24 09:20 | 4 楼
opqr004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1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6-10
最后登录:2008-06-27

 

  任何一个都希望将自己想法完整的还原成产品,它包括功能、流程、交互界面、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因此不少创业公司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产品包罗万象,恨不得将所有的功能都做得最好,将自己的网站做得最全。寄此希望自己的网站能获得成功。

  究竟会成功吗?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存在两面性,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将产品做得足够好所带来的利和弊。

  产品功能多有这样一些益处:

  1、提供公司的品牌行形象

  当产品功能足够多,强的时候,人们的惯性思维会告诉他手工作坊比不过专业的流水线,只有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足够多,足够强,因此用户会认为这个公司的规模、能力足够强,进而认可这个公司。

  2、提高使用用户的占有率

  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和方式,功能越多,就越能提高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单从在这一点上看,他们是成正比的。

  在来看看,产品功能多所带来的弊端:

  1、开发经费的提高

  要让功能多,则必须要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一个创业公司如果有开始就将自己的全部老低都投入进去的话,必将惨败,无数历史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资金流也是如此。

  2、开发时间的限制所引起的弊端

  一个产品功能足够完善,是需要几年的时间,也许是3年,也许是5年,试问这个时候市场还是像3年前或者5年前那样吗?当然不会,所有一开始就将产品做大做全,在3年后,5年后,必定是远离了市场发展的方向。假如要在1年内做好,那又必定会让功能易用性大量降低,与其如此,不如不做。

  权衡这些,创业公司还是否应该一开始就将产品做大做全呢?请您权衡一下利弊,您或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此贴被wthwj在2008-11-03 14:11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8-06-27 17:17 | 5 楼
wtop
欢迎光临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专业论坛!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416
威望: 425 点
金钱: 39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0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20
最后登录:2021-07-31

 



[wtop] 吔!
 

[wtop] 强!
顶端 Posted: 2008-08-14 09:29 | 6 楼
jklm728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6 点
金钱: 68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09-02
最后登录:2008-09-05

 支持~帮顶

~!~!~~!~
顶端 Posted: 2008-09-05 20:58 | 7 楼
baihuren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1 点
金钱: 10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12
最后登录:2008-10-24

 great

关注下,纯支持。
非技术性灌水,千斤再顶下:)
顶端 Posted: 2008-10-24 15:29 | 8 楼
hijk334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2 点
金钱: 1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08-11-04

 支持

帮顶下
[ 此贴被wthwj在2008-11-06 09:47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8-11-04 00:51 | 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Time now is:05-02 18:21,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